作者:丁丁

说起诗人徐志摩,人们最津津乐道的,还是围绕在他身边的三个女人:

林徽因,他爱而不得的白月光,才貌双全,清醒独立;

陆小曼,他爱而得之的红玫瑰,风华绝代,却得之催命;

张幼仪,他得而不爱的前妻,温柔贤淑,却在异国他乡被他狠心抛弃。

三个女人当中,林徽因固然另世人仰慕,但就我个人而言,我最为欣赏的,却是那个最令人同情的张幼仪。

张幼仪曾总结过自己:

“我的人生大概可以一分为二,去德国前与去德国后。

去德国前,什么都怕,怕失去,怕做不好,怕得不到丈夫的爱,委曲求全,可每每都受到伤害;

去德国后,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创痛,与丈夫离婚,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,那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光,一切都跌倒了谷底。所以,不再害怕!”

这段话,一针见血概括了她的一生。

01、去德国前:卑微入尘

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,父亲经商、办厂,家境殷实。

而出生江苏宝山的张幼仪,家境并不比徐志摩差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哥哥姐姐们都很疼爱她,二哥甚至阻止母亲为她缠足,所以张幼仪并没有和当时的封建礼教下的女人一样,沦为小脚女人。

她从小上过学堂,年,少女时代的她还接受过三年的先进教育,不仅识文断字,也有一定的思想判断能力。

年,年仅15岁尚未结束学业的她,便由家里人做主,把她许配给了徐志摩。

徐家是江南富商,而张家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,两家联姻,门当户对。

但徐志摩对这门亲事却打心眼里厌恶,因为接受过先进思想教育的他,反对封建礼教,更加反对封建包办婚姻。

所以一开始他就对张幼仪带有偏见,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,他就用嫌弃的口吻说:“乡下土包子!”

但徐家父母很满意这桩婚事,徐志摩只得应允,他对婚姻的态度是:“媒妁之命,受之于父母。”

张幼仪对待这段婚姻,则是充满了期待,抱着“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”的态度,既然嫁人了,就同那个时代的女子一样,以夫为天,从一而终。

她并不善于表达自己,虽出生大家,但从小深受中国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,她只是默默地尽着作为一个妻子应尽的本分。

她温柔贤淑,举止端庄,勤快能干,把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,不仅悉心照顾自己的丈夫,还替丈夫侍候公婆,深得徐家人喜欢,尤其公婆,对她甚为满意。

在这个家庭,唯一对她不满的人,就是徐志摩。

婚后,徐志摩一直鄙弃张幼仪,张幼仪虽然没有缠足,但在徐志摩的眼里,她的思想、行为、举止,和小脚女人没有什么两样。

他对她不理不睬,两人基本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,只是为了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,他才履行作为丈夫最基本的婚姻义务。

徐志摩对自己的漠视,张幼仪小心翼翼地隐忍,她总觉得,只要自己无怨无悔地付出,总有一天可以慢慢感化他。

张幼仪所做的这一切,并没有为自己换来丈夫一丝半点的怜爱,在张扬独立、自我个性的诗人眼里,这是没有见识、缺乏情调、呆板乏味、没有共同语言的象征。

在这场婚姻当中,张幼仪爱得小心翼翼,爱得死心塌地,爱得不计回报,爱得卑微入了尘埃还开出花来,却始终走不进徐志摩的心。

02、去德国后:人生重创

年,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(阿欢)不久,徐志摩就借口留学英国,逃离婚姻,远离了张幼仪。

年,徐志摩在两家老人的催促下,才万般不情愿把张幼仪接到英国沙士顿,但他一边享受着她的照顾,一边对她依然不冷不热。

因为此时的诗人,已经爱上了才情与美貌并存的少女林徽因,坠入情网,愈发瞧不起发妻。

在张幼仪怀孕2个月的时候,徐志摩提出打掉胎儿,为追求林徽因,又提出了离婚。

张幼仪不愿意堕胎,也不同意离婚。

徐志摩于是干脆冷淡、疏远她,最后玩起了失踪。

在异国他乡,举目无亲,张幼仪只好向二哥张君劢求助,在二哥的帮助下,年她来到德国柏林,生下了二儿子彼得。

徐志摩最后赶到了柏林,但并不是为了见张幼仪及小彼得,而是为了赶在林徽因回国前,迫不及待催促她签字离婚。

一个男人爱不爱你,他的行动真的会告诉你,感动代替不了感情,更何况他对你的付出连感动都没有。

张幼仪看清了眼前这个男人,他对别人也许有情有义,而对自己,却是那么的无情无义,于是她果断为自己止了损,毫不犹豫在离婚书上签了字。

她用在新婚之夜都不敢看丈夫的坦荡眼神看着徐志摩,告诉他,祝福他能够找到更好的。

这是中国史上依据《民法》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,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原本在世人的眼里,徐志摩是优秀的,他才华横溢,为人谦和,但不可否认,他在对待张幼仪的态度上堪称残忍。

一个妇道人家,身处异国他乡,带着一个孩子,遭到丈夫抛弃,她今后的人生该怎么办?

徐志摩统统没有考虑这些,诗人是浪漫的,也是自私的,他从小衣食无忧,从不知道柴米油盐的繁琐,更不知道身为丈夫的责任为何物。

你说他对孩子没有感情吗?也不是。

签好离婚协议后,医院看了刚出生不久的小彼得。

张幼仪回忆当时的场景:“他把脸贴在窗玻璃上,看得神魂颠倒”。

但诗人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孩子的父亲,父亲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!

张幼仪说:“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,他要怎么活下去。”

离婚这件事,令张幼仪痛定思痛,她反思自己:

我一个大家闺秀,没有缠过脚,也受过先进教育,但很多行为表现,的确和缠足的旧式女子没有什么两样。

她曾在回忆录中说到:

“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,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,而不能回徐家。我下定决心,不管发生什么事情,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,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。”

离婚后的张幼仪,没有立即回国,而是选择了留在德国,为了让失去父爱的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,在二哥张君劢的帮助下,她来到德国的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。

徐家父母心痛儿媳妇和孙子,每月给她寄大洋,她用这钱雇了保姆,一边学习,一边带孩子。

不幸的是,年,年仅三岁的小儿子彼得因腹膜炎医治无效,客死异乡。

张幼仪悲痛欲绝,至此,她的人生跌入了最低谷:身处异国他乡,被丈夫抛弃,儿子早夭,欲哭无泪。

面对这样的困境,她该何去何从?

03、重创之后的涅磐重生

伤痛让人清醒,离婚丧子之痛,让张幼仪一夜长大,她忽然明白,人生任何事情,原来都要依靠自己,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是靠不住的。

她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,一边工作一边学习,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,而且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和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很契合,她在此找到了自信。

年张幼仪回到上海,她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:

她凭借出色的德语在东吴大学任教,也算学以致用。

后来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,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,她很快让濒临倒闭的银行扭亏为赢,而且历经波折而岿然屹立。

她还创立了云裳时装公司,这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,当时上海最高端、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,很多名媛都是她的常客。

年,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,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,她的经营、管理才能不容小觑。

抗战爆发后,她又因屯积军用染料,而大发了一笔财,不愧商界女强人。

她的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条:

徐家父母并没有因为儿子的离婚而嫌弃她,相反,他们感念她对徐家的付出,以及对孙子的照顾,认她作干女儿,把海格路号的房子送给她,还将财产的1/3划在了孙子的名下。

这说明什么?说明张幼仪的人品值得他们信赖,说明他们认可张幼仪这个前儿媳妇。

顺便提一下,徐志摩离婚后,并没有如愿追到女神林徽因,后来和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结婚。婚后陆小曼生活奢靡无度,徐志摩拼命挣钱也入不敷出,经济一度陷入困境。

徐家父母看不惯,干脆投奔了张幼仪,她不仅答应老两口的要求,还同以前一样伺候孝敬他们,徐志摩、陆小曼做不到的,她都替他们做到了。

徐志摩还投资了她的云裳时装公司,他们并没有因为离婚而老死不相往来,相反,离婚后,他们反而能够平等而坦然对话了,徐志摩在生活中的不如意,也常常向她倾诉。

她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他,一边默默倾听,一边默默替他还掉一些欠债。

我常常想,离婚后的徐志摩不知道后悔过没有?

经历了万水千山,是否明白自己曾经的追求,不过是一场雾中花,镜中月,生活还是要落实在吃饭、穿衣这些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上。

而张幼仪才是最适合诗人的那团烟火气,但很可惜他们最终选择了各自的道路。

张幼仪对此也许是不计较,也许是已经不屑于计较了。

不久后徐志摩死于空难,他的妻子陆小曼悲痛到不能自已,无法料理丧事,林徽因也不便出面,是张幼仪站出来,由儿子阿欢端灵,冷静、果断、妥善处理完后事。

之后,她还每月寄钱资助贫病交加、独立生活能力极差的陆小曼。

后来又在她的策划编辑下,出版了台湾版的《徐志摩全集》。

徐家二老去世时,也是她,因感念两位老人对自己的厚待,以干女儿的身份为他们送的终。

她是坚强、独立的,也是善良、仁厚的,她的身上有一种力量,让她面对生活种种,不再害怕。

04、晚年的释然、幸福

晚年张幼仪,对爱的定义,堪称经典。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,她答道:

“你晓得,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。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,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,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,我一定是爱他的。

可是,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,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‘我爱你’。

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,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。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,说不定我最爱他。”

张幼仪也许从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,但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诠释了什么叫做爱,什么叫做释然。

解放前夕,张幼仪去了香港,在那里,她结识了自己的邻居、中医苏纪之先生。

苏先生曾留学日本,在上海行过医,也是离异,有子女,年,苏先生向她求婚。

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(徐积锴)的意见。

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:“母孀居守节,逾三十年,生我抚我,鞠我育我……综母生平,殊少欢愉,母职已尽,母心宜慰,谁慰母氏?谁伴母氏?母如得人,儿请父事。”

在美国做土木工程师的儿子是懂事的,优秀的,这都是谁的功劳?

这里面除了儿子自身优秀外,张幼仪言传身教的教育当然功不可没。

婚后,两人携手共度余生,晚年生活安稳幸福。

年,67岁的张幼仪曾和苏先生一起,到英国康桥、德国柏林等地故地重游。

当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,感慨万千,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。

我想,她可能也没有想到当初那个历经劫难的自己,能独自趟过那么多的苦难,最终以全新的姿态重新站在这里。

在和苏先生共同生活了18年后,年苏先生病逝,张幼仪赴美,居住在纽约。

年她在纽约病逝,享年88岁,她的墓碑上只有四个字:苏张幼仪。

这句话,只能说明,徐志摩不过是她生命里的一个过客,她爱过,也被伤害过,但她终究没有沉迷于过往而不能自拔,在她的后半生,有另一个男人走进,慰籍了她剩余的时光。

05、

面对困境,女人怎样才能过好自己的人生?张幼仪用她一生的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。

她的前半生,也许不幸,但后半生,却是最终圆满。

?面对不幸,她没有一直匍匐于命运的脚下,而是重新认识、重新找回了自己,她选择了坚强,逆境中寻求改变,终于涅磐重生。

?她的圆满,来自于她的坚强与仁厚,独立和上进。

苦难不是她的财富,苦难中学到的东西才是她的财富。

心存仁恕,才是最好的解脱,放下执念的那一刻,得以成全的是她自己。

晚年,张幼仪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:

“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。若不是离婚,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,也没办法成长。他使我得到解脱,变成另一个人。”

或许生活就是这样,找到自己,没必要过多计较和抱怨。

无论上帝发给你一副什么样的牌,哪怕是一副烂牌,好好打就是了,也许,你还可以把它打成王炸!

————END————

(图片来自网络)

作者:丁丁,普通女子一枚。喜欢旅游,喜欢亲手做美食、烹茶。希望用温暖的文字,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书写自己的慢时光。

如果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点赞、转发、
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rkkmk.com/zzyhl/13857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